博州将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助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中之重,通过动态监测、稳岗就业、产业帮扶、扶贫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聚焦重点人群,精准落实帮扶措施,补齐短板、消除风险,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助力脱贫群众增收致富。
一、强化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帮扶。以家庭为单位,按照“县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的原则,紧盯农户收入、就业、饮水、住房、教育、医疗等风险点,对全州6.25万户18.31万乡村人口进行全覆盖式排查,做到“底清数明”。聚焦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等重点群体,按照入户核实、评议公示、核准公告的程序,精准确定易返贫致贫人口。坚持分类帮扶“一户一策”,用足用活产业就业、兜底保障、临时救助、社会帮扶等相关政策,对有劳动能力的强化产业、就业、金融帮扶;对无劳动能力的及时落实民政、健康、残疾、临时救助等政策,通过强化事前监测预警、事中妥善处置、事后跟踪问效,进一步系牢防止返贫安全带。
二、持续做好重点人群稳岗就业。坚持以业安人、以业增收,全面开展脱贫家庭有劳动能力人员调查,建立就业台账和培训台账,精准掌握就业状态、技能水平、就业需求,针对未就业劳动力通过入户走访、主题宣传、岗位援助等多种途径开展职业指导、岗位推荐活动,通过开展砌筑工、电焊工、中式面点、母婴护理等技能培训,18%的脱贫劳动力取得了职业资格证,脱贫群众就业增收技能不断提升。按照“向企业和卫星工厂转移就业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一批、鼓励脱贫劳动力灵活自主就业一批”的思路,加大与企业的联系,强化点对点精准务工对接,转移到企业、卫星工厂等就业1630人。在乡镇村队开发一部分保安、保洁、护理、环卫等公益性岗位,促进“4050”等就业困难群体脱贫劳动力2074人实现转移就业;落实奖励政策鼓励村队劳务经纪人转移脱贫劳动力到劳务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农牧业生产和加工点进行灵活就业,实现灵活自主就业1629人,通过综合施策,目前博州脱贫劳动力除稳定从事农牧业生产的2180人以外,其他贫困家庭劳动力已基本实现转移就业全覆盖,其中稳定就业率达69.6%。
三、实现产业利益联结帮扶全覆盖。借助乡村振兴示范创建,统筹规划布局产业,重点发展博乐肉牛、精河枸杞、温泉冷水鱼等一批本土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扩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吸纳脱贫劳动力就业并开展以工代训,发挥天莱牧业安格斯肉牛种牛场自治区级种畜场示范带动作用,推广“三化”“五统一”养殖模式,打造4个有机肉牛基地,带动辖区肉牛、良种繁育等产业发展。扩大枸杞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集中土地流转,实施枸杞标准化种植;依托赛湖渔业国家级“冷水鱼健康养殖示范场”,带动农户扩大冷水鱼产业规模,推进渔业绿色发展。结合种养意愿,支持脱贫户在培训服务、政策贷款、成熟收购上优先安排,推动形成产业和农户利益紧密联结,着力提升产业带贫能力。
四、抓好扶贫项目资产后期管护工作。全面梳理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形成的11.68亿元扶贫资产,做好扶贫资产清产核资、登记造册、权属划分、收益分配、后续管理等工作,发挥好经营性扶贫资产作用,完善减贫带贫机制,健全扶贫资产收益分配方案,规范项目收益分配,带动脱贫户、边缘户参与产业发展并通过劳动获得稳定收入。按照“属地管理、有偿使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明确产权归属和管理职责,落实管护主体,对2013年来实施的扶贫资产管理实施全过程绩效跟踪,实行资金使用部门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相结合,实行扶贫资产管理责任人负责制,确保管护责任落实到位,扶贫资产持续发挥效益。
审核人:刘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