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发人:敖其尔巴特 答复类别:A类
张胜、陈镭、宋志平、余文梅、殷琦、柏建华、李知霖、牛国红、木拉提·巴合提、支淑萍代表:
你们提出的“关于发展肉牛产业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收悉。经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2020年以来,国家、自治区、自治州陆续制定印发了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出台了一系列肉牛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自治州结合地方实际,2020年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自治州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博州党办发〔2020〕42号),2022年已制定印发了《自治州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自治州肉牛全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自治州优质肉牛产业(牛谷)发展规划》。同时,为加快推进标准化建设,自治州依托天莱牧业集团将《安格斯牛饲养管理技术标准》《安格斯种牛鉴定标准》等企业标准申报为地方标准,规范饲料兽药生产、养殖、加工各环节相配套的生产技术标准,提高畜产品品质。
一、出台肉牛产业扶持政策
(一)落实引牛补奖政策。一是实施自治州良种能繁母牛引进补助奖励政策。从2020年起连续三年,对从州外引进的良种能繁母牛(18月龄且杂交二代以上)予以财政补贴。各类养殖主体从州外引进的安格斯、西门塔尔、新疆褐牛能繁母牛,分别按照每头5000元、4000元、3000元标准进行补贴;结合县市实际,博乐市、精河县按照州县4:6配套落实补贴资金,温泉县按照州县1:1配套落实补贴资金。对于从州外引进的良种能繁母牛要全部建立台账,4年内不得屠宰、州内交易、州外调运。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建立以奖代补工作机制,在享受良种能繁母牛引进补贴的基础上,对从州外引进数量达到一定规模的养殖主体再适当给予财政奖励,进一步调动各养殖主体发展肉牛产业的积极性;财政奖励采取引牛数量设下限、财政奖励上封顶方式分为两档,即从2020年至2022年三年间,从州外引进良种能繁母牛累计达到30头的、给予3万元奖励,累计达到50头以上的、给予5万元奖励,同一养殖主体享受财政奖励累计不超过5万元;奖励资金按照州县财政1:1承担。鉴于良种能繁母牛引进补助奖励政策2022年底结束,自治州将进一步研究讨论,以保障政策延续性。二是落实国家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对实施冷配改良的肉牛养殖户给予补助,每头能繁母牛每年补贴2剂冻精,畜牧良种补贴项目对每剂冻精补助不高于20元;对从具有生产经营资质的种畜场购买褐牛种公牛的养殖户(场)给予不高于5000元/头的补贴。
(二)落实饲草料补助政策。积极争取“粮改饲”项目,对规模养殖企业、饲草料专业收贮主体等给予“粮改饲”资金补贴,主要用于补贴全株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收储环节,对试点县(市)项目实施主体完成收贮任务的,收贮的优质饲草料按照每吨不超过50元给予补贴。
(三)落实农机补贴政策。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21-2023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实施方案》,自治区享受中央财政补贴的机具种类范围为15大类42个小类155个品目。可以根据农业生产需要和资金供需实际,对自治区补贴范围中选取本区域补贴机具品目,优先保障粮棉、林果、畜牧养殖、设施、特色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以及支持残膜回收、翻堆肥等农业绿色发展和数字化发展所需机具的补贴需要。中央财政农机购置补贴实行定额补贴,一般补贴机具单机补贴限额原则上不超过5万元;挤奶机械、烘干机单机补贴限额不超过12万元;100马力以上拖拉机、高性能青饲料收获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具单机购置补贴限额不超过15万元。
(四)科研信息化补贴。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支持申报国家、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推动肉牛新技术、新品种的转化和推广,提升核心竞争力。支持发展现代畜牧业品种选育、科学养殖、饲草料配方加工、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支持申报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自治区技术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提高研发水平和信息化手段。
(五)金融贷款贴息。2020年自治区下达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支持在全国养殖场直联直报系统备案的规模养殖企业(场、合作社),优先支持自治区奶业产业、农区高效肉羊品种选育推广、牧区地方肉羊品种选育推广、多浪羊品种选育推广、新疆褐牛联合育种、西门塔尔(安格斯)牛群体改良、家禽产业技术体系成员单位,对规模养殖企业(场、合作社)用于购买饲料、畜禽等方面的流动性资金银行贷款,贷款额度100万元以上,在2019年10月1日-2020年9月30日期间完成结息的贷款,按银行贷款贴息比例1.9%给予贴息补助。对规模养殖企业(场、合作社)、养殖企业或单个养殖场(合作社)最多贴息100万元。享受其他财政贴息补助的畜牧业贷款不在贴息补助范围内。今年,我们将继续向自治区争取贷款贴息项目。
(六)加大品牌建设。制定《实施畜牧业品牌战略提升畜牧业核心竞争力工作方案》,围绕打造自治州肉牛优质品牌,加大商标、地理标志品牌的培育力度。强化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为企业品牌建设提供咨询解惑、指导帮扶、行政支撑的服务平台和载体。
(七)推进养殖业政策性保险。全面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养殖业保险政策,奶牛保额10000元/头,保费为6%。
二、全力推进肉牛养殖“四良一规范”
(一)抓好良种。一是打造肉牛种业龙头,支持天莱牧业安格斯牛核心育种场提高育种设施设备水平和育种研发能力,扎实开展生产性能测定、良种推广,加快种公牛站建设,支持天莱牧业取得冻精生产经营资质,打造博州肉牛种源基地,到2025年,将天莱牧业打造成自治区级种业“航母”企业。二是推进肉牛群体改良工作。加强肉牛种质资源普查、登记、繁殖鉴定工作;严格开展土杂公牛去势工作,对混群放养的土杂公牛全部强制去势;持续推进落实《新疆褐牛联合育种群体改良提升计划(2020-2025)》《西门塔尔牛(安格斯牛)群体改良提升行动计划(2020-2025)》;完善牛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每年积极引进新疆褐牛种公牛;加大冷配改良力度,持续推广同期发情技术。
(二)抓好良料。一是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不断扩大饲草料种植面积,保障饲草料种植用水需求,推动饲草产出量与全州畜牧业快速发展相匹配。二是全面落实牧民定居饲草料地用于种植饲草料的面积不得少于50%,其中种植苜蓿等优质牧草面积不得少于种植饲草料面积的20%政策。三是积极争取“粮改饲”项目,切实增加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供给。四是积极推动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因地制宜推广草田轮作,依托天北牧业,以托里镇以北区域为试点,积极编制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示范区规划,大力发展饲草料种植、加工、销售、饲养联合体,着力打造优质饲草料基地,促进饲草料产业快速发展。五是依托口岸优势,围绕小麦、油葵、大麦等粮食进口落地加工产生的副产品,积极培育发展饲料工业。
(三)抓好良舍。一是扶持肉牛规模化养殖。以扩大“牧繁农育”“户繁场育”规模,完善企业联农带农促农机制为重点,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增加基础母牛存栏量,加快建立农区肉牛自繁自育生产体系,每年新建、改扩建一批肉牛规模养殖场,通过落实引畜奖补、推行畜禽活体抵押贷款等方式,全力支持历年建设的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补栏增畜、达产增效。二是打造肉牛养殖示范乡(镇)、示范村(队)。借助天莱牧业“国家级肉牛养殖示范基地”优势,夯实天莱牧业肉牛产业链“链主”地位,发挥新疆农网、青得里镇有机肉牛繁育基地、塔秀乡聚力、大河沿子镇天林生态等肉牛养殖企业、合作社示范引领和联农带农作用,借力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调动千家万户肉牛养殖积极性。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援疆机制,积极与疆内外畜牧企业对接,吸引更多大中型企业带资金、带技术、带团队来博发展肉牛养殖业。力争到2025年,争取落地大中型肉牛养殖企业1-3家。
(四)抓好良法。一是推行“三化、五统一”养殖模式,建立紧密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建设5个有机肉牛繁育基地。二是加大肉牛养殖技术推广。强化科普宣传,倡导科学饲养,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加强畜牧业信息化建设,启用博乐市肉牛产业大数据中心,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为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三是依托天莱牧业、新疆农网等企业建设肉牛养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教育实训基地,全年实训从业人员50人以上。
(五)抓好规范化防疫。一是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做好肉牛重大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和常见多发病防控工作。推行公司、合作社等不同形式的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模式,稳定基层防疫队伍,力争所有乡(镇、场)畜牧兽医社会化服务组织全覆盖,确保群体免疫密度保持在90%以上,做到应免尽免,免疫抗体合格率保持在70%以上。二是在规模化肉牛养殖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逐步实现全覆盖。三是围绕“养殖、调运、屠宰、落地”关键环节,严格落实追溯监管措施,发挥8个林畜报检点查验监管作用,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两个底线。四是推动“两病”净化和无疫小区创建工作。
三、大力推广“三化、五统一”养殖模式
一是召开了自治州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现场观摩会,在全州范围大力推广“三化、五统一”养殖模式,建立紧密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二是推进肉牛产业集群发展。借助博乐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有利时机,在新疆褐牛产业集群项目经国家相关部委评审通过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和肉牛产业强镇建设项目,发挥天莱牧业肉牛产业链“链主”作用,完善企业联农带农促农机制,支持天莱牧业与养殖场(户)、养殖合作社、家庭牧场合作,通过股份合作、产销结合、保底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带动千家万户发展肉牛养殖,加快自治州肉牛产业做大做强。
联系人:邹开胜 电话:7681808
(审核人:蔡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