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州积极发挥林草资源禀赋,聚焦文旅康养、粮油饲料、优质畜禽、特色林果、绿色能源等产业,强化林草要素保障,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留足发展空间,推进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山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1025万亩天然林生态保护责任,加大山林保护、草原生态修复力度,“十四五”期间累计实施森林抚育12.3万亩、封山育林10.7万亩、退化草原修复96.87万亩,实现增绿扩绿。抢抓国家保护地优化调整、林草“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以及各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修订为契机,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妥善化解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与现实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将旅游元素融入林草发展规划领域,围绕“坚持保护与开发利用并重”的原则,加强林草规划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留足旅游发展空间。以重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为引领,“提前介入、靠前跟进、主动服务”,积极与项目主管部门对接,梳理完成涉林涉草项目目录清单18项,优化林草审批工作流程,及时送呈涉林涉草审批报件,确保项目如期开工。
强化灾害防控,推进粮油饲料产业发展。将林草有害生物防治(控)作为保障农牧民增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十四五”以来重点实施了草原蝗虫鼠害、林果苹果枝枯病、平原林白蜡窄吉丁虫、河谷林青杨天牛、荒漠次生林鼠害等重大林草有害生物防治项目,累计防(控)990万亩,林业、草原有害生物成灾率分别控制在3‰、2.5%以内。落实自治区、自治州党委主要领导指示,运用“御蝗于境外、备战于境内”具体防控策略,通过强化监测预警,科学开展防控防治,做好应急物资储备等手段,有效防范入境蝗虫侵入草场、农田,保障草场、粮、油、甜菜等农作物达产增效。把为涉农产业链项目提供要素保障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围绕项目落地前保护地准入和林地、草地征占审批前置手续,主动融入积极作为,为项目引进落地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养殖信心,推进优质畜禽产业发展。针对多年来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落实不到位,牧民转场时间无序且提前等因素,导致天然草原植被盖度降低、产草量减少、载畜能力下降,2023年博州在全疆先行先试、率先启动了退化草原生态修复综合治理改革,从科学调整禁牧区与草畜平衡区置换、统一转场时间+草原生态修复项目支撑等七个方面入手,探索出一条退化草原休养生息的新路径,两年来累计置换草场68.8万亩,亩均鲜草产量提高至440公斤、产草量增长138%,实现了由重度退化草场向优质“打草场”的转变,以草定畜改革深得民心。2024年,博州人民政府在全疆率先出台地州级野生动物致害补偿保险方案,全州全年累计发生野生动物致害牲畜死亡3853头、累计赔付417.81万元、受益牧民1513户,解除致害的后顾之忧,增强牧民养殖信心,达到稳定并提升牲畜存栏量这一目的,为提高优质畜产品的供给提供支撑。
补链延链强链,推进特色林果产业发展。博州聚焦枸杞等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大力实施“基地稳杞、龙头强杞、科技兴杞、质量保杞、品牌立杞和文化活杞”工程,从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等环境加快推进枸杞产业标准化、规模化、有机化、品牌化,着力践行产业链条全、绿色底色足、联农带农紧的枸杞全产业链发展思路,稳抓枸杞全产业链高速发展有利时机,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积极培育枸杞资源,枸杞等特色果蔬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博州现有枸杞种植面积10.31万亩,占全疆枸杞总面积的51%,培育本地新优品种精杞4号、5号,年干果产量1.5万吨,果品深加工率达到30%以上,现有“精河枸杞”“精杞神”等23个品牌,研发枸杞原浆、啤酒、酵素、胶囊等产品40余种。2024年前三季度枸杞等特色果蔬产量25.39万吨,实现产值17.6亿元、增加值8.3亿元。利用农户庭院空地发展庭院特色林果种植,采取免费供种苗、组建60人乡土专家提高技术服务等措施,已增加特色林果种植1.18万户27.1万株(葡萄25.38万株、苹果1.68万株、桃0.04万株等),助力乡村振兴。
审核:姚书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