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博州林草局以全面落实林长制为抓手,在提质增效上下功夫,坚持做好“守、治、管、育”四篇文章,全面加强草原资源保护,大力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依法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不断构筑生态安全屏障。
狠抓“守”字,筑牢生态屏障。严格以草定畜,确保草原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持续抓好禁牧和草畜平衡工作,巩固近两年草原生态综合改革成功经验,在草场置换68.8万亩到基础上,科学动态调整草原禁牧区和草畜平衡区35万亩,统一规范转场时间秩序,为自治州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融合发展创造条件。优化州林草局直属单位林草长制网格化管理,逐步推行生态护林员负责监管管护区域草原生态模式,指导县市打破草原的乡镇、村队界限,聘请草管员,解决草原管护缺位问题,持续提升林草长制运行效能。
聚焦“治”字,夯实生态基础。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原则,以治绿为重点,在深入调研、征求意见和专家指导论证的基础上,针对退化程度不同,分区确定项目实施区域和修复治理模式。通过严把草种关、强化技术关、抓好种植关和落实监管关等有效举措,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2025年以县市为单元完成草原生态修复60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34万亩,加快草原生态恢复进程,进一步提高草原生态修复治理项目治绿成效。
突出“管”字,强化资源监管。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立足林草资源禀赋,积极主动探索、创新工作做法,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彰显博州林草新担当、新作为。用足用活自治区委托地州20项林草权责事项,主动服务自治州重点基础设施和旅游设施项目,不断提升林草审批效率,今年以来,依法办理草原征占用项目16宗,审核同意使用草原面积138.25公顷,凸显推进林草贡献率。
着力“育”字,推动绿色发展。盘活州草原工作站草种基地资源,制定工作方案,编制规划、作业设计,开展博州标准化乡土草种科学研究、繁育、引进等系列工作,弥补我州乡土草种短板。落实自治区林草种苗振兴三年行动方案,摸清全州野生草种质资源底数,在全疆率先完成草种质资源普查工作试点任务。
审核人:李元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