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博州救助管理站积极探索,打造“中心站+救助点”的一站多点应急救助网络,依托州救助管理站,向赛里木湖、五台、八家户等人流、车辆较大场所辐射扩面,增设临时救助点,打造24小时不歇业、365天不打烊的黄金救助通道,为临时遇困的疆内外游客、往来货车司机免费提供爱心餐、暖身衣,为博温赛一体化发展战略贡献民政力量,对外展示大爱博州良好形象。
一、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强化部门协同联动。一是高位引领,强化统筹协调。坚持由州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牵头,每年召开联席会议,民政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不定期与各临时救助点主管单位领导沟通联系,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精准赋能,提升业务水平。建立采取上门实地指导、跟班学习和外出学习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临时救助点负责救助业务工作人员进行专题培训,确保业务熟悉、系统操作规范。自2016年临时救助点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救助业务及操作系统专题培训4期,跟班学习12人次,上门指导50余次。三是定期沟通,优化服务流程。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与各临时救助点负责人沟通联系,通报救助工作开展情况,交流救助经验和不足等,不断优化救助服务流程,补齐短板弱项,几年来,相继优化简化服务流程事项4项,使临时救助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二、建立物资配送机制,打造物资保障闭环。一是科学储备,按需调配物资。根据不同季节和各临时救助点的需求,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优化物资配备的数量和品种,从保障水、方便面等应急食品向提供御寒衣物、速热食品升级,使救助更精准、更暖心。同时定期对物资进行盘点和检查,确保物资在保质期内且功能完好,及时更换临期食品3批次,切实保障临时遇困人员食品安全权益。二是高效配送,确保供应及时。建立健全高效的物资配送体系,与信誉良好、供应能力强的救助物资供应商签订应急供应协议,确保在接到救助需求时,救助物资能及时送达,保障物资供应不间断。几年来,累计为各临时救助点配置各类救助物资30余批次,价值50余万元。三是规范管理,确保物尽其用。各临时救助点设立物资管理台账,详细记录救助物资出入库情况,严格执行物资领取审批制度,并及时录入全国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确保救助物资规范、合理使用,每一分钱都花在为困难群众服务上。
三、建立救助联动机制,确保救助服务高效利民。一是建立信息共享联动机制。建立临时救助工作群,分享救助工作好经验、好做法,及时通报天气变化及交通管制情况,为开展救助“敲响警钟”。几年来,共通过信息共享启动救助5次,实现了救助服务第一时间到位。二是建立区域联动机制。针对果子沟路段极端恶劣天气多发、频发的现状,赛里木湖、五台、八家户临时救助点结合交通管制情况,同步出动开展临时遇困人员救助服务,实现救助服务“同频共振”,累计开展联动救助3次,切实保障了临时遇困人员权益。三是建立菜单服务机制。针对“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季节变换及各临时救助点服务群体的不同,州救助管理站分别与其一对一建立菜单服务模式,切实解决不同遇困的人员的服务需求。如针对赶场牧民、滞留农民工、滞留旅客等,按照各自需求不同分别给予不同的救助物资,让其“倍感暖心”。
据了解,自临时救助点成立以来,累计救助各类临时遇困人员3000余人次,救助人员也从单一的滞留客货车司机逐步拓展到赶场牧民、因疫情滞留农民工、遭遇龙卷风等自然灾害的山区牧民等困难群体,确保在博遇困各族群众第一时间得到临时救助。未来,救助管理站将继续加大临时救助点设立力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救助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救助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为更多困难群众提供温暖和帮助。
审核人:布仁巴依尔